以至善书写不凡——记第二届省级文明家庭朱清科家庭

责任编辑:褚思雨

一家三代人用爱心和无私,十八年如一日地陪伴、照顾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,虽不是亲人,却待她胜似亲人。这样一个感动乡邻的家庭,就是第二届省级文明家庭朱清科家庭。

2000年左右,贵州老人杨素珍流落到嘉祥县前吕村,朱清科的爷爷奶奶看到老人太可怜,身体又单薄,就收留了她,一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。每次回老家,朱清科在给家里老人带礼物时,也总想着给杨素珍带一份。

在随后的几年内,朱清科的老辈人陆续离世,杨素珍的归属成了朱清科心里最牵挂的。经过交流,已经适应村里生活的杨素珍明确表示还想继续在朱家老宅住下去。于是,朱清科毅然承担起照顾杨素珍的责任,助其安享晚年。后来,老人年纪渐长,思乡之情日益加深。察觉出这一情况后,朱清科一家想方设法帮助老人回到贵州老家。

“运河滨畔礼仪乡,华夏文明似水长。孔孟之乡多雅士,助人为乐在济宁。清科师长家风正,大爱无疆福满堂。问暖驱寒双九载,初心不变德流芳。”朱清科一家人的义举,感人肺腑,贵州省兴仁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,有感而发。

助人为乐是朱清科一家的优良传统,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睦同样令人称赞。2014年,朱清科突然罹患恶性肿瘤,一家人团结一致对抗病魔。在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学校、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,朱清科的身体基本康复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夫妻两人决心回报社会、回报身边人。遇见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,他们就把学生带回家,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学,慢慢引导熏陶、逐步改善调整。周末回老家,他们义务辅导留守儿童学习,自费购买学习书籍,还建立农家儿童书屋,指导孩子们读书学习。不仅如此,他们长期资助低保家庭、出资为村民修路的行为,也备受众乡亲们称赞。

“一直以来,党组织、同事和乡邻们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无私帮助。我们无以回报,只有多做善事,才对得起他们。”这些年来,朱清科夫妇一直尽心竭力地付出着,也教育着儿子朱力鹏。朱力鹏自幼品学兼优,代表学校参加了数次国际国内大赛,赢得了多项荣誉。课余时间他常常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,尽己所能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。如今留学在外的他时常对父亲说:“我要学习过硬本领,回来报效祖国、回报家乡,尽我所学回馈养育自己的热土。”

数十年来,朱清科家庭在言谈举止和身体力行间,尽心竭力地传播着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、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、文明家庭的优良作风,以至善书写不凡。

来源:济宁日报